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提供簡單三招,讓民眾在家簡單跟著做就能了解自己的行動力,包括單腳站立雙手平舉,能否持續十秒不搖晃。圖/中央社【記者陳玲芳綜合報導】新冠疫情期間減少運動恐降低肌肉量,一項國際研究發現,感染新冠除留下咳嗽、腦霧等後遺症,染疫後會促使發炎細胞增生,加速骨質流失,易發生跌倒骨折風險。醫師建議,五十歲以上曾染疫者應做骨密度檢測,透過三招自我檢測行動力。
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黃兆山指出,台灣累計染疫人數已突破七百萬,五十歲以上約一百九十四萬人,根據調查,去年五月本土疫情三級警戒期間,百分之四十點七的五十歲以上民眾減少運動量,百分之四點二的人則完全停止運動。
黃兆山表示,民眾在防疫期間,運動量不足也會加速肌肉流失、導致行動力出問題。根據骨鬆學會(TOA)最新醫師調查指出,台灣有近五成民眾在疫情後有行動力問題,而行動力與骨骼、環節、體力三者環環相扣,更需要足夠的肌肉量來支撐身體,低肌肉量是造成老年行動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之一,也與死亡率呈顯著相關。
「除了三高,低骨密的骨鬆已經成為國人不可不慎防的慢性疾病。」黃兆山指出,高風險族群應及早接受骨密度檢測,唯有落實「骨鬆早篩檢、骨折不出現」,全面提升民眾健康照護,才能真正防治「骨鬆性骨折」於未然,減低未來影響健康及生活品質的風險。
為呼籲五十歲以上民眾重視行動力,TOA與安怡響應十月二十日世界骨鬆日,攜手推出行動力檢測三招,包括:靠牆半蹲,能否挺直背部;站立不屈膝,雙手能否輕鬆碰地;單腳站立雙手平舉,能否持續十秒不搖晃。幫助民眾簡單快速地了解自身行動力。
同時,黃兆山也提醒民眾補充營養、維生素外,更應維持每周三天、每次二十分鐘運動,可做阻抗型運動,建議使用彈力帶、拿水瓶來增加肌力,或做抗地心引力運動,如健走、爬山、爬樓梯等,強化骨骼肌力提升,也可透過晒太陽增加維生素D生成。若有骨鬆者,勿隨意中斷治療,應定期就醫追蹤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