癌友常因食欲不佳導致體重下降,專家建議應多攝取抗發炎食物,與植化素如薑黃和蘋果等多酚類食物,增強免疫力。圖/pexels【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】根據國健署統計,台灣每4分鐘便有一人罹患癌症,而依照國健署2023年公布的報告顯示,肺癌已取代連續奪冠15年的大腸癌,成為台灣「癌王」。對此,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治療中心主任陳周斌提到,抗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,患者需要耐心和毅力,而正確的營養補充,則是提升抗癌力,達到成功治療的關鍵。 陳周斌指出,以大腸癌來看,平均年齡為66-67歲,65歲以上罹患人數雖增加,但年輕人罹患人數相對也上升,政府為因應癌症年輕化的趨勢,計畫從2025年開始將大腸癌篩檢年齡由50下修至45歲開始。 「早期政府推動的糞便潛血檢查,使大腸癌被發現機率提高,而近年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的出現,讓許多早期肺癌患者得以及早發現。」陳周斌強調,癌症篩檢對於早期發現至關重要,因為大約七到八成的早期腫瘤可在篩檢中被發現,這不僅能降低治療難度,還能減少社會成本。 陳周斌表示,臨床上「體重減輕」是判斷癌症的指標之一,因為體重減輕與疾病本身特性相關,如口腔或胃帶來的不適感,影響食欲導致體重下降,此外,還會透過體重評估癌症期別,期別愈高代表腫瘤長期吸收營養、加上胃口變更差,體重自然會下降。 陳周斌醫師於演講中指出,癌友化療期間常見因乾嘔導致口腔黏膜破裂,臨床上會建議用「麩醯胺酸」,不論用靜脈注射或口服,都有能量補充及黏膜修復的效果。圖/德風健康館提供
治療期間,因化學或放射治療造成的黏膜受損,癌友也會出現胃口會變差、噁心嘔吐甚至拉肚子等副作用。藥師鄭怡姍表示,為了減少治療副作用,患者的營養補充顯得尤為重要。 根據美國營養期刊研究,約40%癌症患者死因為營養不良,因此癌友更要注重高效的營養原則「三高飲食攝取 (高蛋白+高熱量+高抗氧化力)」,其中蛋白質是修復身體最好的原料,可降低副作用並提升免疫力,使修復力更強。 鄭怡姍表示,對癌友來說,治療期間「流失」的能量遠比「補充」還快速,若要快速補充營養,首先要解決的是癌友口腔黏膜潰爛的問題。 陳周斌補充,化療期間常見因乾嘔導致口腔黏膜破裂,臨床上會建議用「麩醯胺酸」,不論用靜脈注射或口服,都有能量補充及黏膜修復的效果。針對體能恢復較差患者,會建議用「Q10」來補充粒線體營養,快速補充能量。 鄭怡姍提到,由於癌友的身體是處於發炎狀態,因此飲食中應多攝取抗發炎食物,或多攝取植化素如薑黃和蘋果等多酚類食物等,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炎症狀態,增強免疫力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