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/Pexels 文/王文隆 當前全球有諸多國際組織,有政府間參與的,也有准許區域參與的;有僅限政府參加的,也有由民間團體自行組成的。由民間自行組織的國際組織,通常被稱為國際非政府組織(INGO),其中有一個名為「國際素食聯盟」(IVU)的組織,主要的宗旨就是宣導素食主義。 國際素食聯盟是一個源於歐陸、歷史悠久的素食推促團體。一八八○年,英國的素食主義者金斯福德(Anna Kingsford)博士,在巴黎醫學院發表了論文《植物營養對人體的影響》;同年,法國的胡羅(Abel Hureau de Villeneuve)博士創立了巴黎素食協會及期刊《飲食改革》(La R?form alimentaire),致力推廣素食。一九○六年時,該協會登錄會員已有八百餘人。 隨著素食人口不斷增加,以及跨國素食者之間的密切聯繫,一九○八年,各國素食者假德國薩克森自由邦首府德累斯頓(Dresden),召開了第一次「世界素食大會」,並成立了國際素食聯盟。該聯盟主張的素食主義範圍十分寬泛,包括了戒食肉類(包含家禽與魚)、蛋、乳製品及其副產品的嚴格素食主義,或是能飲用乳製品與蛋的奶蛋素,甚至也接受方便素等素食主義。 該聯盟的宗旨是:鼓勵建立地區、國家和區域的素食團體,並促進這些團體之間的合作;促使召開世界和區域的素食者大會,以增進人們對素食事業的關心,並為素食者提供相互認識的機會;盡可能地增加基金以支持成員;鼓勵國際素食聯盟自身及其成員組織,在所有領域內開展有關素食主義的研究,收集、出版有關素食主義的各種資料,舉凡各種形式的出版媒體都在鼓勵之列;在適當的國際團體裡代表素食事業,並適時站在全球素食事業的立場發表言論。 世界素食大會為國際素食聯盟最高決議機構,會員通過參加大會參與聯盟活動。會議召開期間之外,則由國際理事會承擔該聯盟的日常工作,其成員由歷屆大會通過選舉產生。自一九○八年聯盟成立後,每一到四年會擇定一座城市召開大會;僅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因戰火蔓延無法舉辦外,基本上都能順利舉行。 二戰結束前,世界素食大會僅在歐洲舉辦,一九五七年是第一次在非歐洲國家舉行大會,地點在亞洲的印度德里。此後,由於國際素食人口愈來愈多,國際素食聯盟的足跡開始踏遍全球,拉丁美洲、東南亞與非洲都曾有召開會議的紀錄。因活動日繁,大會自二○一二年起改為每年召開,由於台灣素食人口眾多,也在二○一七年成為主辦城市,於十一月十八日至二十日假台灣大學舉行世界素食大會。 此外,「國際素食日」(World Vegetarian Day)的創立,與國際素食聯盟也有關連。 一九七七年,「北美素食協會」(NAVS)許了一個在每年十月一日這天關於友善動物的願景,稱之為「世界素食日」;隔年,此一創舉被國際素食聯盟正式認可。從此,每年十月就是廣為宣傳素食可以帶來健康效益、友愛動物、友愛環境等一系列活動的月分。 二○一六年三月,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指出,如果地球人都吃素,預估二○五○年將可降低百分之七十的溫室氣體排放,減少百分之十的死亡率,解救七千九百萬條人命。這給予素食者更多科學依據來推動素食的普及,不光是宗教上的不殺生而已,還能進一步自救與助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