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蘭地區的柑仔龜以藤竹編製,為當地特色。圖/宋玉澄文/宋玉澄
殷商時期,政府設有專門問卜的機構與官員,掌管占卜之事。如何占卜?灼龜甲,看其裂紋走向、長短來判斷吉凶禍福,大概就如現代人看手相一般,以決定祭祀、征伐等等的吉凶;那個時代,龜是神獸,是人與神間的媒介,如在《左傳》中就有「龜兆告吉」的記載。
龜曾經作為交易的錢財。《史記‧平準書》記:「虞夏之幣,金為三品……或錢或布或刀,或龜貝。」就是以龜貝作為貨幣使用。
龜也代表官爵。春秋時代,將軍的大旗上大都繡有龜類形象,以示先知先行。漢代,五品以上文武百官賜以龜紐印,金龜是高官的官印,與高官的女子成婚或入贅之人,才有後世的「金龜婿」之稱。到了唐代,把龜推至另一高峰,將調兵遣將的虎符改為「龜符」,北方邊陲的都護府改名為「龜林府」等。
龜還代表著長壽與吉祥,寄寓美好與長久的想像,其圖像充斥在建築、雕刻、繪畫與詩文中。此外,中國人常自稱是「龍的傳人」,事實上,見首不見尾的神龍常變身為龜,或以龍生九子中的贔屭為代表,潛藏在華人的心底一角。
因此,現代的乞龜傳統,從另一個意象而言,就是五千餘年來龜祀文化的延續或遺緒;後來因應閩南沿海生活艱困的特殊生態,則增加了慈悲等內涵。
近代乞龜的原始目的,是以廟宇為平台的救貧措施。據清乾隆三十二年,澎湖通判胡建偉所著《澎湖紀略》記載,這樣的習俗由泉州東傳澎湖,後再遍及台灣本島。
當時,廟宇會在元宵期間,將庫存的糯米、麵粉等糧食做成糕點,畫(印)上龜殼壽紋,向神明請示許可後,就可以拿取以度年關。來年,信眾以略重於去年所乞的糕點返還,以答謝神恩;故而,在乞龜還龜的累進間,數量體積也一年比一年大。
當然,有借有還,是通例,也有少數未還的個案。於是,廟方就有了「牆上龜」的對應,也有人說是「龜上壁」,不是真的讓龜在牆上爬,是指廟方將未還的乞龜人家,以紅紙書寫後貼於牆上,類似催討呆帳的道德告示。
隨著時代進步,人民生活豐裕,乞龜的內容也隨之改變。除了不限於在元宵舉辦,製作乞龜的材料也日趨多元,如米龜、金龜、麵線龜、米包龜、發糕龜、活龜、金錢龜等龜族匯聚;尤其宜蘭地區,更演化為柑仔龜,其以籐竹編製為龜形,龜蓋可以掀闔,龜體內放柑仔,仍以保平安為訴求,成為當地特色。
開台澎湖天后宮於一九八九年,首創以十台斤小包裝白米堆砌成巨龜,並在一九九五年達到創紀錄的七萬台斤,成為社會話題。另也有廟宇將米龜免費贈送弱勢團體,將乞龜原本的利己行為,擴大為社會救助的利他義舉,也讓人激賞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