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彬司風格」雕工活潑,形態多變。圖/林嘉澍大埤三山國王廟木雕乃由大木匠胡賢所承作。圖/林嘉澍無論自然或仙佛崇拜,皆是源自人們的感念與祈求。圖/林嘉澍 文/林嘉澍
雲林縣大埤鄉原名「大埤頭」,據說荷蘭時期已由大陸來台先民開發,在今之豐岡村一帶築砌「紅毛大埤」以儲水;不過荷蘭人在此築水潭一事應屬穿鑿附會之訛傳,而紅毛大埤也早已成良田,再難尋昔日遺址。至於大埤名稱之由來,較被接受的說法是因在其西南方、接近虎尾溪與三疊溪交會處,有一名為「西勢潭」的大水潭可供引水,並有先民築埤蓄水,遂得「大埤」之名。
台灣的三山國王廟很多,屏東九如三山國王廟、鹿港三山國王廟、台南潮汕會館、新莊廣福宮、荷婆崙霖肇宮、大埤三山國王廟等,都是歷史悠久、建築精采、香火鼎盛的古廟。其信仰乃因古代中原盛行自然崇拜之風,特別是山嶽崇拜,如五嶽;自然氣象崇拜,如風雷水火。而當中原居民到了廣東,發現了獨山、巾山、明山,便依循山有山神的觀念,崇拜起這三座山,三山國王信仰於焉產生。
三山國王原是自然界的神,是無形的山神,不是由人類修道成仙的;如今看到的神像則是仿桃園三結義擬人化的,大王仿劉備為白臉,二王仿關公是紅臉,三王仿張飛且加刀痕成花臉。有些廟的大王也有黑臉,因為被香燻黑了。
而三山國王神像來台,據說是一六七四年,張忠義、劉一平等人渡海來台,奉揭陽霖田都明貺廟三山國王保身,後奉祀於街中自宅。又因當時衛生條件極差,百姓常染疫病,當人們祈求三山國王神威庇佑、施醫救世,往往每求必應,病者皆得痊癒。眾弟子感於神靈顯赫,遂倡議興建廟宇。
大埤三山國王廟的主建築為傳統木構磚造,大抵為昭和六年(一九三一)與民國三十六年(一九四七)所修繕。木雕特色主要集中於各殿木棟架之瓜筒、斗座、斗栱、束隨、彎栱、托木等木構件,以及神龕花罩與門扇,由「彬司(陳應彬)派」大木匠胡賢所承作,因此帶有所謂的「彬司風格」。主要表現在構架比例、瓜筒、束木之形式,雕工活潑,花鳥植物形態皆十分多變;且因日治時期引進西洋建築元素,在吊筒、柱頭皆可見類似毛莨葉的捲草飾。
陳應彬技藝傳子陳己堂、陳己元、陳由和。胡賢為陳己堂第一頭手(高徒),台中人,為人行事嚴謹,作品求精不求量,除了大埤三山國王廟,也曾跟著陳己堂南下承建屏東東港東隆宮。而他最有名的,就是一九三六年設計承建雲林土庫順天宮,和溪底派名匠王錦木對場。
大埤三山國王廟附近的宮廟,有溪北六興宮、北港朝天宮、麥寮拱範宮、新港奉天宮等。想像當時陳應彬領軍蓋北港朝天宮,他的頭號勁敵吳海桐隔著北港溪修建新港奉天宮,和彬司遙遙對場,兩人的徒子徒孫也在台灣的各座廟宇拚場;時間漫長靜默,匠師們以過人的智慧與工藝技術,將三國、《封神榜》等故事呈現於一件件精巧的木構件上,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武林,而他們的工夫將百世流芳,成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……
接連去了幾次大埤三山國王廟,見到乾隆年間古香爐、道光年間的聖旨架、最古老的明貺廟神主牌,以及三山國王、國王夫人的神像。當我以毫釐之距親眼見到這些古物,感受其散發的莊嚴肅穆,心中巨大感動無以言喻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