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朱振藩
第一次赴杭州,飽覽湖光山色,既遨遊了西湖及西溪,也在富陽的富春山居旅店流連忘返。而最特別的是,住進西溪溼地文創園區,漫畫大師蔡志中的工作室在此,占地最廣,房內打地鋪睡之,尤饒興味。
此園區最大特色,是戶戶皆有湖。蔡宅的湖極大,湖邊的老柿樹,枝頭結果纍纍,還掉落了一地。拿兩個大竹簍,裝滿了紅柿子,望之甚為心動,心想製成柿餅,那該有多好呀!
柿餅即《隨息居飲食譜》所稱的「乾柿」,它不僅入蘗最佳,而且滋味甚棒,其性「甘平,健脾補胃,潤肺澀腸,止血充饑,殺疳療痔,治腸胃,己腸風,老稚咸宜,果中聖品」,且「以北產者勝,惟太柔腴,不堪久藏」,尤其它在「充糧」方面,更是深得我心,經常接二連三。
近世名醫吳海峰對柿餅頗為推崇,指出:「甚滋潤清腸,凡素患大腸祕結的人,多生痔瘡,柿餅功能涼血潤便,可以日常蒸吃一二枚,有防止腸痔發作之效。」並引元代大國手朱丹溪之法:「以柿餅剖開,納入青黛末一錢,於臥前嚼食,用治肺癆咯血,甚有效驗。」故其止血之功,至為巨大也。
基本上,柿餅乃柿子主要的加工品,晉、豫二省特多。太行山南部主產的綿瓤柿,所製尤佳。歌謠道:「樹青葉大開黃花,結得青柿轎頂大。妙手加工將粉擦,油絲能拉一尺八,濃茶柿餅沖成水,色似金湯甜似蜜。」
此外,山西蒲州青柿,經加工成柿餅後,品質優良,綿軟甜糯,含糖量高,一旦掰開,但見縷縷金絲,竟然長達尺餘,也算是奇觀了。
而以柿餅代糧,明代《嵩書》上說:「戊午大旱,五穀不登,百姓倚柿而生。初冬剖柿作餅,鬻錢完賦;即去皮曝乾雜橡實、荊子磨麵作糊啖之。」日子真是艱難,迄今太行山區,民間仍將小米和柿子一起作餅,收而藏之,遇荒歲取而蒸食,藉度難關,亦可充膳。
直接取食柿餅,送口細嚼慢嚥,甘甜軟糯,頗能生津。我曾吃過切碎與大米熬粥,或和米粉製成糕點,滋味也很不俗。
王崇熹在《鄉風食俗》謂:「燒柿餅湯喝,這是家鄉(指陝北)多年的習俗……將柿餅切條,放到鍋裡燒湯,水沸後,再略煮一會兒,就成了一鍋紅豔豔的柿餅湯了。那柿條筋肉,那湯汁甜香,當你勞動疲累之後,喝一碗熱乎乎、甜絲絲的柿餅湯,全身的感覺又有多麼地舒暢!」描寫得十分生動,製作容易上手,應是寒天恩物。
晒柿餅的副產品,就是初晒乾時,餅面呈現白色,這叫柿霜,也稱貢霜,據說它是舊時進貢的珍品,因而得名。《本草綱目》載:「柿霜,乃柿精液,入肺,上焦尤佳。」在中醫裡為清熱、潤燥熱、化痰之品,可用於治療咽喉痛和口舌生瘡。據《光緒順天府志》云:「柿為赤果實,大者霜後熟……可去皮晒乾為餅。出精液,白如霜,名柿霜,味甘,食之能消痰。」其性極涼,入口即化。
其實柿子除做柿餅外,亦可造柿醋、做柿糖,還能與米、麵混合製作出各種美味食品。柿蒂(柿子把)亦不可輕棄,《食療本草》稱它「治咳逆上氣,煮汁服」,又名鎮頭迦,不論煎湯或散劑,對呃逆(打嗝)不止有良效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