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NG勢力綜合論壇

 找回密碼
 立即註冊
搜索
熱搜: 活動 交友 discuz
查看: 10|回復: 0

[中國歷史] 【遊藝筆記】一硯梨花雨──硯台淺談(下)

[複製鏈接]

1萬

主題

1萬

帖子

5萬

積分

管理員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積分
58482
發表於 2024-12-17 20:47:23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文/陳牧雨

石硯厚重,大都置於書房。不過古人出外,也難免需要使用到筆硯等文具,此時硯台就必須使用較輕的材質,如陶硯、瓦硯等。

宋朝詩人周晉,有一闋名為「訪牟存叟南漪釣隱」的詞作,調寄《點絳唇》:



午夢初回,捲簾盡放春愁去。

晝長無侶。自對黃鸝語。

絮影蘋香,春在無人處。

移舟去。未成新句。一硯梨花雨。




內容描述詩人午夢初回,為了排解寂寞春愁,於是划舟造訪友人牟存叟,在牟氏的花園「南漪釣隱」的梨樹下擺上硯台,想一同賦詩,不料新句未成,卻突然來了一場春雨,於是滿硯的雨水盡是梨花香味。

詩人事後用了「一硯梨花雨」來形容這樣的文會,雖句未成,詩意卻已充滿整個園林。

在我求學的時代,大陸尚未開放,所有大陸名硯甚為少見,只偶爾會在老師輩處看到。當時我們所使用的是產於台灣的螺溪硯,硯台大部分都是黑色,簡單的正方型,中間有圓形的墨堂,用以磨墨兼貯墨。另外也有長方形的硯台,由於墨海甚小,貯墨少,並不適用於書畫。

大陸開放後,大量的名硯輸入台灣,形制多樣且有精美的雕刻,價錢又不貴。於是大家趨之若鶩,幾乎忘掉了在歷代硯史或文獻上幾乎未被提及的本土硯台。

近年來因師生機緣,認識了陳盈如女士,其尊翁陳昭勇先生為螺溪石硯雕刻名家,因此送了我一本張榮豐先生編著的《台灣螺溪硯天下》。該書以文圖詳述了螺溪石硯的發展歷史,並羅列歷代致力於螺溪硯製作及雕刻的藝師作品,才讓我開了眼界,對螺溪石硯有更進一步的了解。

根據書中收錄的吳文福先生〈台灣螺溪石硯謅獻〉一文所述,清嘉慶年間,舉人楊啟元於濁水溪下游支流東螺溪河床上獲得原石,於是僱工雕琢成硯,並為之撰寫〈東螺溪石硯記〉。其後,凡由濁水溪河床採得石頭製成的硯台,後人全部稱為「螺溪石硯」。

吳文福先生說,最早螺溪石硯單指黑色的烏心石,而我過去所見的螺溪硯,也盡是黑色。但現在螺溪石硯的顏色,已發展出翠綠、赭紅、土黃及灰白等眾多顏色。

螺溪石硯的材料,都是撿拾於濁水溪河床的原石,然後由雕硯藝師根據原石的自然形狀,構思雕琢而成硯台,所以形狀多渾圓豐厚;至於大陸硯台,大都由大石切割而成。所以兩者之間,其風韻、型制,都有明顯的差異。

日人藤山雷太所著《台灣遊記》中,有這樣一段敘述:有台灣考生赴大陸應試,時值寒冬,因所攜螺溪石硯貯水不凍,得以順利應考;以及清廷派人來台取石製硯,發現該硯質地細密且易發墨,清帝大加讚賞,稱不遜端溪之硯云云。

這些故事雖不可考,但螺溪石硯具有好硯應有的特質,應是不容懷疑的客觀事實。

以我為例,大陸開放之後,也買進好幾方端硯、歙硯,其中也有些是所餽贈。自從有了這些名硯,當然立刻把螺溪硯棄之如敝屣,長期使用大陸硯。然而不知何時起開始,發現自己又把螺溪石硯搬了出來,置於案頭。

回想起來,實在有點可笑。應該是螺溪石硯真的好用吧?所以才會在不知不覺中,硯台換來換去,最終還是又換回螺溪石硯。

「別只顧眺望天邊的彩霞,而忘了欣賞腳邊的玫瑰。」

這句話不知出自何處,但我們似乎常犯這樣的錯誤。衷心敬佩,這些長期為台灣螺溪石硯的推廣與創作做出貢獻的人們!

回復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立即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Archiver|手機版|自動贊助|新NG勢力綜合論壇

GMT+8, 2025-5-23 07:04 , Processed in 0.032207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抗攻擊 by GameHost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
一粒米 | 中興米 | 論壇美工 | 設計 抗ddos | 天堂私服 | ddos | ddos | 防ddos | 防禦ddos | 防ddos主機 | 天堂美工 | 設計 防ddos主機 | 抗ddos主機 | 抗ddos | 抗ddos主機 | 抗攻擊論壇 | 天堂自動贊助 | 免費論壇 | 天堂私服 | 天堂123 | 台南清潔 | 天堂 | 天堂私服 | 免費論壇申請 | 抗ddos | 虛擬主機 | 實體主機 | vps | 網域註冊 | 抗攻擊遊戲主機 | ddos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