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】調查顯示,自閉症發生率約為1%-2%,且有逐年上升趨勢。然而目前對於自閉症仍缺乏有效的生物性治療方法。林口長庚醫院最新使用Theta叢集性經顱磁刺激術刺激腦右側前額下迴,每周2次、連續8周,證實可顯著提升自閉者社交認知功能,且治療效果可維持4周。這項發現,為自閉症治療帶來曙光。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倪信章指出,自閉症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展疾患,會造成患者社交溝通困難、堅持度過高或侷限興趣而對日常生活產生重大影響。自閉者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多方面的挑戰,包括人際關係、情緒調控、課業學習和生活自理等,需要家庭、學校以及整個社會的充分理解與支持。 目前自閉症仍以行為治療為主,但效果有限,且個別差異大。至於藥物治療,雖可緩解自閉者的焦慮情緒或者改善專注力,但無法改善自閉者的核心困難(社交溝通/固執行為)。 近年來,長庚研究團隊持續關注於自閉症生物性治療方式的探索,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、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長庚醫院支持下,開展了Theta叢集性經顱磁刺激術。 倪信章指出,自閉症的應用研究,重點探索的腦區包括背外側前額葉、後顳上溝及右側前額下迴。上述三個腦區,被認為在自閉症的生物性治療中,具有發展的潛力。 倪信章醫師期望研究成果能獲衛福部食藥署治療許可,為全球眾多自閉者與其家庭帶來治療曙光。圖/記者陳玲芳基於安全性考量,研究共招募60位8-30歲自閉者,將他們隨機且平均分配到治療組與對照刺激組,其中,研究團隊使用Theta叢集性經顱磁刺激術對於「右側前額上迴的刺激」,在自閉症治療方面,有重大突破。倪信章期望此研究成果,能獲我國衛福部食藥署治療許可,為全球眾多自閉者及其家庭,帶來治療曙光。 倪信章表示,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是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大腦介入技術,利用物理學中電場與磁場相互作用原理,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影響大腦功能,已被廣泛地應用於多種神經科與精神疾患的治療中,並在多個國家取得鬱症的治療許可。 長庚大學已故的黃英儒教授改良了傳統的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,開發出Theta叢集性經顱磁刺激術,大幅縮短治療時間,同時提高了安全性與可行性。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24年9月國際頂尖期刊《Psychological Medicine 》。
|